多年統計數據表明,鐵路設備管理單位現場作業中作業人員被車輛傷害和因為線上作業未及時下道造成司機被迫停車是鐵路慣性多發事故,車輛傷害在人身安全事故原因統計上排名第一。為進一步夯實安全基礎,有必要搞清楚運營線設備維修作業過程的安全機理,采取更有針對性的對策措施,預防事故的發生,更好的降低安全成本。
?????
??? 為討論問題的方便,定義兩個概念,即現場作業的安全模式和非安全模式:我們把制度結構設計時就排除一切不安全因素的作業流程設計稱為作業的安全模式,把制度結構設計有缺陷或無法規避不安全因素的作業流程設計稱為作業的非安全模式。前者在工程設計上稱為安全技術,如皮帶傳動裝置加裝防護網隔離,如電氣集中技術之于列車進路控制,其特點是變“人控”為“機控”,其原則是“故障導向安全”。后者在工程設計上稱為非安全技術,是科技水平未達到或實現成本太高的無奈選擇,其特點是主要靠“設定作業規范人為控制”,其原則是“誤動導向危險”,所有需要人為管理的作業流程都屬非安全模式作業。
?????
??? 具體到鐵路現場作業,天窗修制度的實施是現場作業的安全模式,其特點是從源頭上區隔了不安全因素,其原則是“施工不行車,行車不施工”,實現了人車之間的時空物理隔離,雖然犧牲了部分效率,但在維修體制變遷中仍具有革命性意義,是列車提速、人身安全壓力驟增下的不二選擇,是廣大現場維修人員應享有的安全權利。但是,維修作業項目內容如此之雜,所需時間如此之多,工程、工務、電務的大、中修非要點項目,各種設備整治的非要點項目,換裝前的施工準備等,都不可能安排天窗,否則鐵路運輸將被切割而失去競爭;同時,天窗點前的準備,天窗點后的人員機具撤離也可能使人車處于同一時空,即在制度設計上無法實現作業人員和機車車輛的有效隔離,無法規避機車車輛傷害這一危險源,是現場作業的非安全模式。從生產實踐看也是這樣,在非高速鐵路線路上70%的作業時間都無法實現絕對的人車隔離,所以,天窗修制度只是提供了一個方向,一種理念,解決了部分問題,列車提速后非安全模式的現場作業安全防護需要更嚴肅的對待,更深入的研究。
?????
??? 君子不立危墻之下,走筆至此,我們才知道現場作業人員的安全環境狀況,也才知道現場安全管理的壓力有多大。引入模式說,是為了從人身安全受影響程度區分作業內容,使管理者和勞動者在思想深處對人身安全高看一眼,當安全與效率發生矛盾時堅持安全第一理念,現場作業盡量選擇天窗修的安全模式,不得已選擇利用列車間隔時間作業的非安全模式時對自己有一個心理暗示,更重要的是對非安全模式下的現場作業防護問題在理性研究的前提下制定更加嚴密詳盡并可操的對策措施,實現安全生產的長治久安。
?????
??? 非安全模式下的現場作業安全防護研究對象是如何通過“人為干預”有效防止線路上作業人員被車輛傷害或導致機車被迫停車。即“人控安全”,從作業安全的角度看,現場作業包括防護員、作業者、監控者及受作業者控制的材料、機具等要素,全部由人的活動連接,由于人具有感性多變,無法機械重復等特點,安全防護需要在崗位設置,職責履行的交叉互控上下功夫,在激勵機制上下功夫,在監督約束上下功夫,即構建有效的安全防護網絡,實現安全的可持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