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7日,一場以“安環家與安責險有個約”為主題的行業沙龍在石家莊成功舉辦,本次沙龍匯聚了眾多保險機構代表、安全技術服務企業負責人及行業權威專家。在新修訂的《安全生產責任保險實施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全面實施的關鍵節點,與會者圍繞政策核心要點、市場機遇挑戰與行業痛點展開了深度探討,共謀安責險市場規范化、專業化發展的新路徑。
一、新規解讀:明確方向,重構市場格局
鑫安利集團副總裁房景華在沙龍伊始對新《辦法》進行了權威解讀。他強調,新規的核心在于推動安責險從傳統的“風險兜底”向“主動預防”轉型。房景華總結道,新規對安責險產品經營、承保理賠、事故預防服務及監督管理四大方面提出了全新要求,實施方式轉向“政府監管、市場運作”,事故預防服務模式轉變為“保險機構委托專業服務機構”。
據預測,2025年安責險事故預防服務市場規模將突破200億元,政策與市場紅利疊加,將加速構建安全風險社會化共治共享的長效機制。這促使保險機構向“銷售+服務”一體化轉型,并為依托新質安全服務機構提升價值的行業人員帶來重大戰略機遇,辦法催生機遇,機遇締造生態化浪潮。
二、東風已至:賦能機構,破解落地難題
面對新規釋放的巨大市場空間,如何有效落實事故預防服務、抓住安責險市場機遇成為焦點。安環家渠道生態建設運營中心負責人張圣雨深入剖析形勢,他指出:“安責險的生命在于事故預防,事故預防的關鍵在于機構是否強大。”
作為我國安全生產責任保險領域的先行者和實踐者,鑫安利集團旗下安環家平臺自安責險制度探索之初就深度參與其中,通過多維度、系統性的創新實踐,持續推動安責險市場的健康發展。
在理論研究層面,平臺先后承接多項國家級重點課題研究,為安責險市場化推進提供理論支撐;
在標準建設方面,主導制定T/HAS108-2021等行業標準,填補了事故預防服務規范的空白;
在技術創新上,自主研發智風控系統,實現風險動態監測和精準核保;
在模式探索中,首創“雙市場化解決方案”和“安鑫服務無憂”產品體系,構建“預防-減損-賠付”的閉環管理機制。
更重要的是,平臺提出的“安在險前”核心理念、“安全風險管理產業”生態構想,以及“服務+科技+機制”的創新模式,積極參與并推動國家及行業高端會議,為各方搭建了專業交流平臺,輸出核心議題與實踐經驗,吸引了國家部委、協會及企業多次調研,獲得主管部門的高度認可,有力推動了我國安全生產治理體系的現代化轉型。
從政策研究到標準制定,從技術創新到模式探索,安環家始終以推動安責險高質量發展為己任,通過持續不斷的實踐創新,為構建“政府監管、保險承保、企業投保、服務機構支撐”的多元共治格局提供了系統性解決方案,在促進安全生產社會治理能力提升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TAP服務聯盟負責人鄭朝暉詳細介紹了安環家通過“七大體系”(包括品牌助力、技術助力、人才助力、保險助力、標準輸出、數據助力、引流助力)賦能服務機構實現“輕創無憂”。同時,通過“服務+科技+機制”三位一體的“安鑫服務無憂”產品體系,安環家賦能新質安全服務機構為企業提供“差異化、高粘性、負責任、有保障、事半功倍”的安全風險管理服務,實現“敢承諾、敢賠付,安全效果看得見”的目標,最終達成風險減量、減少事故發生的核心目的。
三、直面痛點:交流碰撞,共謀破局良策
沙龍現場的互動交流環節,從業者分享了真實痛點與實踐思考,為政策落地提供了接地氣的視角:
一位安全專家坦言,當前在如加油站等場所檢查時,常面臨保險公司要求“必須查出6-8個隱患點”的硬性指標與現實情況(合規場所隱患隱蔽或數量不足)的矛盾。專家表示:“我們只能做專業范圍內合規的事情,盡力溝通說明客觀情況。”他同時也提到,過度檢查(如查出上百條隱患)可能導致客戶流失(保費不續)的尷尬局面。他呼吁三方機制辦公室制定一些詳細的行業隱患排查的規則,使服務有規可循。
另一位安全行業從業者則分享了對安環家模式演進的觀察與認可:“兩年前接觸安環家時,其核心是撮合交易模式?,F在的安環家整合了系統、資源、服務等綜合方案進行賦能,服務更立體、支撐更有力。” 對此,房景華回應道:“安環家的使命正是通過系統賦能和生態培育,壯大專業群體,最終服務好企業安全本質提升。”
會議清晰地傳遞出一個信號:安全專業技術人員正迎來價值重估的黃金機遇期。當專業能力成為市場定價的核心要素,職業尊嚴與行業價值將獲得歷史性的提升。
